建強堡壘?強基固本|萬侯社區:聚焦“三力”提升 鍛造社區治理硬實力
萬侯社區
聚焦“三力”提升 鍛造社區治理硬實力
為進一步推動全區社區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近期,臺江區推出“建強堡壘”典型社區案例展播,聚焦優秀社區黨組織在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民生服務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樹典型促提升,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蒼霞街道萬侯社區……
「蒼霞街道萬侯社區」
蒼霞街道萬侯社區之名取自明朝開國大將萬戶侯湯和。社區由萬侯、后田、大廟、宮前、河下等五個社區整合而成,面積0.13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241戶5628人,是老臺江多、老人多、回遷戶多的純居民型舊城區社區。近年來,萬侯社區黨委以提升居民幸福感為目標,聚焦“三力”,圍繞社區黨組織后備隊伍建設、黨群陣地建設、破解民生難題等方面下功夫,建強基層黨組織堡壘,不斷提升服務居民能力和水平。
創新“傳幫帶”機制
釋放干部隊伍“驅動力”
干事創業,關鍵在人。要建強社區黨委這座基層堡壘,就要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社區事務繁雜,留住人才難,長期面臨基層年輕干部工作視野較窄、學習渠道有限、人才梯隊斷層導致社區前輩退休時寶貴經驗流失等問題,該如何破解?萬侯社區黨委創新建立了“霞光映初心·薪火傳使命”導師工作機制,導師隊伍涵蓋了“社區治理導師”“第一書記代表導師”“群眾工作導師”“五社聯動導師”和“宣傳工作導師”等,為年輕干部成為社區工作“行家里手”鋪路搭橋。
針對社區干部“提筆犯難”“會做不會寫”等痛點問題,社區黨委邀請了“宣傳工作導師”—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綜合頻道紀錄片創作室負責人洪煒主任作授課導師,圍繞素材收集、語言表述、邏輯條理等方面,結合實際案例開展“信息寫作”專題培訓課,增強社區干部寫作能力,提升社區宣傳工作質效。
探索“合作社”模式
增強陣地建設“向心力”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基層黨建的重要依托。萬侯社區黨委突破傳統思維,探索“合作社”模式,鏈接第一書記、兩代表一委員、社工、銀發助理老黨員以及區直有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力量,結合各自資源優勢,共同參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將服務中心打造成開放式、共享式、樞紐型的區域化黨群服務平臺。
“夏季天氣熱,在室外根本待不住”“前些天一直下雨,我們近一個月都沒辦法組織跳舞”。近期,小區廣場舞隊員們頗有怨言。如今,黨群服務中心場所已從100多平方米局促、潮濕的地下室換到了530平方米的二層場地,“鳥槍”換“大炮”,工作環境有了質的飛躍。為了讓社區服務走新更走“心”,在區委老干部局的指導和支持下,萬侯社區優化調整空間布局,專門騰出一間50平方米的場地,打造臺江區老年大學萬侯社區分教學點,同時配置了音響、電視機等教學設備。寬敞明亮的空間,坐落的兩面“舞蹈鏡”,已然成為廣場舞愛好者打卡點,受到了居民的熱烈歡迎。
在銀發助理老黨員的提議下,萬侯社區還設立了書法室。銀發助理老黨員利用閑暇時間入駐書法室,向感興趣的居民傳授書法技巧和經驗。小區第一書記、人大代表等積極作為,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向社區捐贈辦公桌椅,共同建設“第一書記”工作驛站、“社情民意聯絡點”,常態化入駐社區辦公,通過“小陣地”釋放“大能量”,推動聯系服務群眾工作規范化、長效化。
運用“五事工作法”寶典
凝聚破解難題“硬實力”
社區在處理日常事務中,十分注重用好“五事工作法”這一寶典,運用“易說事”小程序和“第一書記”工作機制,拓寬群眾“說事”渠道、凝聚治理合力,理清處理繁雜事務的工作思路。萬侯社區長壽新村小區積水內澇修復工程,正是“五事工作法”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實踐應用。
去年杜蘇芮等臺風席卷過后,“易說事”小程序上收到居民訴求,反映長壽新村小區逢雨必澇,小區內多處區域出現污水滯留,地面臟污的情況,希望社區盡快解決內澇問題,恢復居民正常生活秩序。收到訴求后,小區“第一書記”周筱多次牽頭居民代表、專業工程隊、區建設局、電業局等有關部門議事,通過現場勘察,判定由小區外圍的市政管網堵塞導致,立即召開專題協商會議,明確施工方案。整改期間,街道社區在做好群眾安撫工作的同時,還多次召開居民座談會,及時向居民“曬事”反饋工程進度。在區直有關部門的指導和通力配合下,小區內澇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居民無不歡欣鼓舞。
建強堡壘?強基固本
釋放干部隊伍“驅動力”,增強陣地建設“向心力”,凝聚破解難題“硬實力”,是萬侯社區在開展“建強堡壘”專項行動過程中的生動實踐,切實增強了居民幸福感歸屬感。期待更多社區以此為鑒,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讓“建強堡壘”的成果惠及更多居民,共同推動臺江基層治理再上新臺階。